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17日报道,担忧粮食危机的情绪正在笼罩世界。粮食价格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飙升告一段落后,火种仍在延烧。旷日持久的战争、极端天气、本国优先的出口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扩大。由美国智库建立、大宗商品相关人士关注的预警系统现在亮起了“红灯”。
美国智库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建立了一套监测粮食价格过度波动的预警系统。该系统把2005年至今世界主要粮食价格的每日变动按大小顺序分为“红、橙、绿”3档,从视觉上显示粮食危机爆发的危险程度。
2023年6月以后,软质小麦、硬质小麦、玉米、大豆、大米这5种主食产品全部亮起价格过度波动的“红灯”。截至9月1日,5种主食产品连续亮“红灯”的时间超过了俄乌冲突爆发后的2022年3月至5月,刷新了历时最长纪录。
作为粮食价格的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8月环比下降2.1%,降至121.4,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比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所创的峰值低24%,看起来危机并非迫在眉睫。
但是,主要粮食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催生了爆发粮食危机的风险。
在价格波动较大、盈利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农民很难判断何时应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企业等对农业的投资也变得消极,容易影响生产,促使粮食短缺的时间延长。
价格波动幅度扩大的背后存在复杂因素。原因之一是干旱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干旱导致的农作物歉收现象有可能加剧,这正在推动大米和砂糖等商品价格上涨。
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影响物流。作为海上物流枢纽,巴拿马运河罕见地因缺水实施通航限制措施,导致等待通行的船只发生拥堵。日本综合商社兼松的食品大豆课长繁田亮指出:“这正在导致从产地美国经巴拿马运河运来东亚的玉米和大豆等的进口成本上升。”
日本一家大型商社的谷物负责人表示,从小麦等在广泛地区种植的谷物来看,“即使某些地区收成欠佳,但天气条件不同的其他地区有望获得正常收成。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出现严重的供应短缺”。如果粮食能通过贸易从盈余地区流向短缺地区,严重的粮食短缺和价格暴涨是可以避免的。
但现在又出现了构成阻碍的其他风险。那就是为了控制本国的食品通胀而限制出口的国家增多。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仅有3个国家对粮食实施出口限制,而截至8月27日,此类国家数量增至19个。作为大米的最大出口国,印度除某些高端品种以外,于7月禁止出口大部分大米。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的数量和涉及产品种类也在增加。
出口限制会加剧粮食问题。如果相关国家削减出口导致市场供应停滞,将促使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推高本国以外国家的采购价格。如果激起其他国家的效仿,有可能触发供给进一步减少、价格加速上涨的恶性循环。
实际上,在印度宣布禁止大米出口后,由于需要泰国、越南等其他出口国充当替代供应来源,一些国家出现了囤积大米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大米出口价格上涨。
日本一家大型商社的负责人表示:“如果考虑到通胀的影响、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等状况,较高的价格波动率有可能成为常态。”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9日通过了领导人宣言,多次提及粮食安全。
如果粮食危机再次出现,可能在最贫穷国家导致饥饿人口增多和社会动荡加剧。
上一篇 俄央行维持7.5%基准利率不变